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时间: 2014-09-10     浏览次数: 1519

    一、专业现状

 

1、本系专业设置情况概述

数学与物理系现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和数学教育1个专科专业,现本专科在校生人数635人,其中本科生404人,专科生231人。

现有专职教师48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1人,讲师职称教师20人,博士在读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32人。近年来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13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6篇,其中SCI、EI检索1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与教辅3部。具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校级重点课程1门,主持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项,主持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项。

数学物理系普通物理实验中心和数学实验室共建设有9个实验分室。其中普通物理实验中心建有力热实验室、电磁实验室、光学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和物理仿真实验室等8个分室,仪器设备总值约300万元,承担全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

2、专业现状

(1)2008年开始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63人。2009年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89人。2010年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106人。

(2)本专业现有教师28人,其中50-60岁4人,36-50岁13人,35岁以下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5人,助教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1人。

(3)本专业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运筹学、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金融学等。

(4)本专业建有一个数学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2个。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反复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教学条件硬件和软件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措施,开展合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学院办学定位为指导,优化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三、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科研促教等方面达到合理。加强课程建设,建设3-5门院级重点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建设1-2个教科研团队。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3-5个单位签订实习协议

利用五年的时间,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打造成具有一定特色,符合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科专业发展强的应用型专业。

四、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专业方向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数学思维与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有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能在金融、信息、统计等部门从事量化分析与研究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与毕业生要求: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严格的数学思维、数学实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和查阅外文资料。

4具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使用数学软件的能力。

5能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及工具),具有一定的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

6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当代数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2、专业规模

(1)2008年开始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63人。2009年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89人。2010年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106人。计划2011年至2015年每年招生100人左右。

3、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反复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教学条件硬件和软件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措施,开展合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学生和教师以及书本和课堂之间的系统融合的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4、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至2015年,教师数量达到30人,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16人,助教2;取得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5%以上;“双能型”教师10人。

(2)建设内容

培养骨干教师,选拔学科带头人,引进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加强教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鼓励和支持在职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企业专家兼职指导实习实践教学。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与其它院校相关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5、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至2015年,建设校内数学实验室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5个。

(2)建设内容 

再建设1个数学实验室,并加强对数学实验室经费的投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保证正常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至2015年底,签订金融证券实习基地(如银行、保险、证交所、企业等)3-5个;签订毕业生就业基地2-3个。

6、课程及教材建设

1)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实用、有效为原则,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能力课程,重视和加强专业综合素质、应用技能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建成3-5门院级重点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

(2)加强教材建设。编写既适应社会需求又适合我院学生的应用型教材,如:《概率论学习指导与作业设计》《线性代数学习指导与作业设计》、《数学建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型教材》等。

(3)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利用网络,网上解答学生问题;部分优秀教案上传网络;首先建设公共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试卷库;再建设专业课程试卷库。

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合理、科学地配置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只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管理,切切实实地把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同时,还要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的评价并适时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2、教学环节改革

①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作用应由“授业”向“授渔”转化、由“解惑”向“引惑”转化。

②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要按照“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课外研学”的思路,加快推进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应用型教学的转变,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强化实践教学  

①科学设置实验课。

实验课对检验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设计性、综合性试验和实践操作方面的考核,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毕业论文。

②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③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④实践教学。

积极开设基于学科综合的实验研讨课,将传统的以课内实验为主过渡到以专题实验为主,使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要逐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大经费投入

①加大数学实验室经费的投入。

②加大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经费的投入

5、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

严格执行《蚌埠学院本科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评价办法》,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的信息系统、监控系统和评价系统,完善校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定期收集教学信息员的反馈信息,每学期末开展一次学生评教,定期进行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强化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强化对课堂教学、课外答疑、作业批改、命题与阅卷、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六、专业建设的预期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较严格的数学思维、数学实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能将学生培养成在金融、信息、统计等部门从事量化分析与研究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科学研究

五年内,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校级科研项目3-5项;平均每位教师每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篇,平均每位教师每两年发表重点核心期刊论文1篇。

(3)教学研究

五年内,获得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1项以上,校级教研项目3-5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5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