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
材料物理专业建设规划(2014~2018年)
发布时间: 2014-09-10     浏览次数: 701

 

一、专业现状

1、本系专业设置情况概述

1、本系专业设置情况概述

数学与物理系现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和数学教育1个专科专业,现本专科在校生人数852人,其中本科生621人,专科生231人。

现有专职教师56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1人,讲师职称教师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39人。近年来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22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2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22篇,其中SCI、EI检索16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与教辅10部。具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重点课程1门,主持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7项,主持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2项,发表各类学术教研论文151篇。

数学物理系普通物理实验中心、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和数学实验室共建设有12个实验分室。其中普通物理实验中心建有力热实验室、电磁实验室、光学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和物理仿真实验室等8个分室,仪器设备总值约300万元,承担全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建有基础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与检测3个实验分室,仪器设备总价值约360万元,目前光通信与信息处理已经进入招标程序,正在筹建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实验室。

2、专业现状

(1)2014年新设材料物理专业,并于今年开始招生,首次招生人数为50人。

(2)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5人,其中50-60岁1人,36-50岁1人,35岁以下3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含在读)学位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1人。近年来,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省级教研项目2项,安徽省高校振兴计划项目1项,主编获省级规划教材1部。

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原子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物理、材料物理、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性能测试技术、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材料物理综合实验、光电子材料、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等。

材料物理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有:学校建设有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基础光学实验室,激光原理与技术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

    材料物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有:普乐新能源(蚌埠)有限公司、杭州精科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

(3)材料物理专业为我校新建专业目前还存在办学基础较为薄弱,师资队伍不足,高水平教师缺乏,教师队伍年轻,同时校内实验室建设有待于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 “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实施“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反复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教学条件硬件和软件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措施,开展合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将材料物理专业系办成省内有影响的专业。

2、基本思路

按科学发展的要求,调查材料物理专业新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因材施教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中,探索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提高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本专业在努力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技能培养,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育专业优势和创新团队。到2018年,师资队伍达到数量达标,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基本合理;立足蚌埠,面向皖北,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较好工作态度、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把本专业办成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

四、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材料物理专业知识,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在光电功能或薄膜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测试、分析和应用等领域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材料选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培养规格与毕业生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与物理方面的基础知识、材料物理的基本理论和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加工及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并接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光电功能或薄膜材料设计、合成、加工、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和职业诚信,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材料学科及相关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基本原理,以及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

(3)掌握材料的物理合成、掺杂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制备的主要方法及相关工程技术原理,掌握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具备从应用目标出发对现有材料进行成本、工艺、环保、性能和效益综合评估及材料选用的初步能力;

(4)了解材料物理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材料物理专业在光电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薄膜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并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开展材料设计、制备改性、分析测试、新材料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初步能力。

2、专业规模

2014年9月开始招生,首次招生人数为50人,根据安徽省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生源情况,计划2015年至2018年每年招生50人左右适量控制在校生人数在200-240人左右规模。

3、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学生和教师以及书本和课堂之间的系统融合的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4、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力争至2018年,教师数量达到10人,副教授以上教师4人,讲师6人 ;取得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双能型”教师5人;派遣3~5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派遣20~25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2)建设内容

加强教师引进,以改善职称结构,引进本专业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推动专业建设向高水平迈进,争取申请到省级以上项目;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根据专业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 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兼职指导实习实践教学;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时把握本专业的研究动向,加强与其它院校相关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5、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至2018年,建设校内材料物理实验室3个,包括薄膜材料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室;校内实训场所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5个。

(2)建设